2022-01-12
刘庄村
一、概况
刘庄(liuzhuang)村位于淅川县城东南部8公里处,上集镇政府驻地西南5.9公里处,属上集镇。东至杨营村,南邻周岭村,西接张营村,北临下集村,辖刘庄、王山根、下刘营、祁沟、山根、阳坡、崔坪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460户,1863人。全村其中中共党员49人,两委班马5人监委会3人。
刘庄村,境域面积10平方公里,东部为丘陵,西部系平原,黄粘土壤。耕地面积1128亩,荒山宜林面积1848亩,以务农为主,工副业并举。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豆类;经济作物有芝麻、花生、油菜;特色产业有柿子、苹果、鲜桃、葡萄、粉条等。有邓淅公路、傅陈公路等穿境而过。村刘庄中心小学、加油站。村东北有太山庙遗址。东部紫峰山耐火土、花岗岩、富纳阳奇石、石棉等矿产。1863年太平天国义军在此活动。
1988年前,村有汽车2辆,小型拖拉机8台,柴油机9台,打麦机6台,磨面机4部,粉碎机7部。鱼塘11个,面积12亩;户办丝毯加工点11个,耐火土粉碎加工2处,代销点5个。工业年产值10万,农业年产值7.5万元。1972年全境通电。电视11部。小学1所,4班,学生180人,教师5人,卫生所2个,医务人员3人,病床2张。
2018年度共有贫困户36户103人,其中低保贫困户23户74人,特困户7户7人,一般贫困户6户21人。
改革开放以来,村发展集体个体经营企业6家,丝毯加工为支柱产业,带动产业发展。1983年2000年,全村共有丝毯加工厂1个,加工户180户,2018年以发展养殖小龙虾带动贫困户为龙头支柱产业,共同脱贫致富,收效很大。
二、大事件
1947年春,崔坪杨天德、杨富财二人报名参加八路军,剿匪汉霸,英勇杀敌,一路南下到广西,为全国解放立下赫赫战功,二人于1957年复员。1948年3月暴动,一群土匪持刀闯进杨天德家,全家闻声后立即逃走,只有其母候氏未跑开,候氏被土匪活活砍死,带走了家中值钱的物品,烧了他家的房子。扬言崔坪人注意了谁在参加八路军就是同样的下场。
1958年,崔坪人杨林显从淅川间师培训后,回到家中创办了崔坪小学,周围几个自然村不同年龄的孩子(一至四年级复式班)就近入学识字。于1964年将崔坪小学迁至王家山根--坡头(刘庄村中心地带)命名为刘庄小学,现在已成为刘庄中心小学。
1958年兴修水利,充分利用水资源,由温家、轩庄、崔坪3个生产队联合在下张沟地段,建立3个拦河坝,为3个生产队农业灌溉发挥了作用,保证了粮食丰收。
1968年,刘庄大队购买东能拖拉机3台,由刘玉坤、李红杰、刘保洲(刘营)为机手,在各生产队轮流耕地。
1962年建立刘庄大队党支部,支委3人,党员6人,现有党员49人。
2012年建立刘庄村供水站,解决村民饮水、吃水问题。
2013年申请水利局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在刘庄村后沟组打了130米水井一口。开展一事一议上报组组通道路,在刘庄村,后沟组、路下组修建公路620米。
2014年实施移土培肥项目,在刘庄村范围内培土420亩。
2016年确立精准扶贫,评定贫困户,在刘庄村确立贫困户36户,103人。
2018年在刘庄村搭建大棚,在刘庄村刘营西组,搭建大棚17亩种植葡萄。
2019年修建文化广场,在刘庄村部院内修建文化广场,建设篮球场。
2020年在刘营组至山根组河道、温家--轩庄--崔坪河道,治理渠道,在刘庄村进行渠道治理2.8千米。
2021年刘庄村推动乡村振兴,提升人居环境,在山根组至路下组道路两旁修建花坛,种植树木。
三、历史沿革
该村曾以编竹篓,做花炮著称于世,得名蒌坊营,又居住地刘姓为多,村委会驻刘庄,故名。
明成化七年(1471年)属板桥保;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属板桥里;民国三年(1914年)属北一区(下集)第一段(下集);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三区(上集)下集联保傅营保;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上集乡下集保;1948年5月解放,属二区(上集)下集村公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属二区下集乡;1952年7月属九区(下集);1953年改为下集区;1955年9月属上集区上集乡;1956年3月属上集蛮子营中心下集小乡;1957年属下集区下集乡;1958年5月属上集大乡下集小乡;1958年8月属下集人民公社张营生产大队;1961年5月量刘庄大队;属下集区(蛮子营)下集小公社;1969年4月属上集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属上集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12月大队体改为刘庄村民委员会;属上集乡;1997年上集撤乡建镇,现归上集镇管辖。
四、自然村落
刘庄(liuzhuang)曾名篓坊营,亦名刘营。小山坡东北100米处,该村民曾以编竹篓、做花炮著称于世,的名篓坊营,又以主姓名刘营。曾为大队名,因重名,村随大队更今名。据传:清嘉庆年间从下江来一位姓刘的算命瞎子,后与邻村姓瞎姑娘结婚,定居于此,温姓于清乾隆年间自本乡温楼村迁此。68/户,283人,汉族。耕地240亩。呈块状聚落,面积13.340平方米。地处平原,有手扶拖拉机7台。喷灌机1套,鱼塘5亩,丝毯厂加工点4各,卫生所1个,冬季大部分农户加工粉条,部分劳力从事建筑业,电视机4部,邓西公路和东风大渠纵贯村西。
王家山根(wangjiashangen)位于县城南约6公里,小山东北脚下,村委会驻地,据传:王姓于此山根建村,故名:34户,151人,汉族,耕地134亩,呈带状聚落,面积6.670平方米,特产全虫,有鱼塘4亩,葡萄园8亩,代销点1个,冬季大部分农户加工粉条,电视机2部,村东南为村委会,学校和卫生所,村后山顶有“太平官”遗址。博陈公路穿村而过。
祁沟(qigou)位于县城南5.5公里,紫峰山西麓。相传;清乾隆年间祁氏从蒿坪乡祁家竹园迁入此沟村,故名。43户,186人,汉族。耕地203亩,林地150亩。呈带状聚落面积18,000平方米。以农为主,兼搞副业。特产全虫,有打麦机2台,电视机2部,户办丝毯加工点3个,部分劳力织草袋、麦衫及外出务工,冬闲加工粉条。有便道接公路,道汽车。
下刘营(xialiuying)域内,太山庙岭南,紫峰山西麓,据传:清乾隆年间刘氏自老城镇石门村迁此名刘营,因在乡内重名,以村处童名村之下,更为今名。吕、郭二姓于1969年从老城镇库区迁来。68户,261人,汉族。耕地236亩,林地200亩。呈长方形聚落,面积13,000平方米。以农为主,有耐火土粉碎加工专业,葡萄种植专业多散农户,粉条加工等,便道接公路,通汽车。
阳坡(yangpo)亦名老羊玻家。域内,小山故东南。相传:因二代始祖腿跤,以牧羊为业,邻里送外号“羊鞍子家”,后演化为老羊跤家。因名称不雅,于1987年以房建土坡之上一凹处,座北面南而更今名。据墓碑载李氏于清道光年间从河对岸的上李沟迁此。19户,67人,汉族。耕地62亩。呈半园形线状聚落,面积3,340平方米。以农为主。便道接傳陈公路,通汽车。
崔坪(Cuiping)域内,耿条岭东坡根,黄龙庙沟河北岸。据杨氏墓碑:“始祖文玉于清雍正年间自丹江西北兴化寺迁居于黄龙庙沟新宅(杨营),次子迁居崔坪"。时已无崔姓,仍用原名。62户,223人,汉族。耕地232亩,村南耕地可自流灌溉。宜林地350亩,林地200亩,呈复合式聚落,面积18,000平方米。村北、西部为土岭,余为平地。以农为主。特产油桐籽、全虫。傅陈公路横越村中。
大凹沟(daaogou)域内,紫峰山南腰间。以地形特征而名。相传:周氏于清未从本乡周岭迁此。3户12人,汉族。耕地13亩,宜林地100亩,林地50亩。沿山势建房,呈点状聚落,面积760平方米。特产龙须草、山楂。全虫、鲜枣、远志等。仅有山道通村中。1945年日本侵略军在后山顶设岗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