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0
一大早,石红星已经在杏李基地内为果树拉枝了。” 石红星伸着四个指头,一副专家范儿。
2016年,石红星种植了5千多块。”想想过去的苦日子,算算以后的好收成,石红星笑得一脸灿烂。
苦日子,在老城镇是一个曾经耳熟的词。
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核心水源区,交通闭塞、生态脆弱。1.6万人,占全镇人口的四分之一;通水前夕,在国家有关奖补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关停镇内污染企业、拆除养鱼网箱、取缔养殖场、养殖户;原集镇和1亿元。2015年底,老城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052户、贫困人口“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21个行政村村村环库、户户临江,按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还要防治传统种植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能不能找到一条既保护水质又不耽误经济发展的路子?“我们克服重重困难,逐步淘汰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业,转型发展杏李、软籽石榴等高效生态林果,讲述了一个个’的故事。“转“三金“产业工人“但一部分群众认为,离开了土地,就离开了生活的根基,靠什么养家糊口?守着土地就守着饭碗。“这就需要我们做手勤、腿勤、嘴勤的群众贴心人2016年初冬的一天中午,他总算”了杨山村的老队长。
”刘德伟拉着老人的手,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后,老人被他的诚挚所感动。他手指着挂满山墙的锄头、镢头说:”老人话锋一转,”。时间一分一秒的走过,无论刘德伟怎样讲道理、算细账,老人还是下不了决心。
困难不攻克,坚决不撤离!老城镇党员干部初心如磐,意志如钢。
午饭是在老人家里吃的。饭菜刚上桌,一只母鸡惊叫着飞扑到饭桌上,菜盘全是爪印和鸡毛。”老人尴尬了。刘德伟小心翼翼地把鸡毛一根根捏起、扔掉,先来了一口:”饭后,老人点起了旱烟袋,沉思了一会儿说:”
一顿”,暖了百姓心,浓了党群情。杨山村的土地流转合同当天全部签订完毕。
”刘德伟介绍,因为翟书记常对我们说,党员干部,就要”字当头,干出样子!
经过镇、村两级干部的艰辛努力,杨山、险峰、王岭、下湾等7000亩土地在一周内全部流转给企业发展软籽石榴,道路、桥梁、水管、电力等仅用两个月就铺设完毕,创造了惊人的”。
”点燃”。在推进软籽石榴产业发展中,老城镇按照”的发展模式,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归公司,农户实现”:土地以/亩的价格流转给公司,农户得”;公司把栽好后的果树反租倒包给农户,一棵树年管理费90棵“薪金1:“股金12月“土地流转费,每年3万;再加上到户增收的分红,一年收入”杨朝峰说,算算收入,想想当初,真对不住咱乡干部!
在老城镇,共有像杨朝峰一样的100多名贫困群众在基地务工,人均年收入超过1.8万元。
”
”在老城镇马沟村,翟成敬指着漫山遍野的杏李果园介绍,过去,这里可全是荒山荒坡。
我国著名生态农业专家、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谦吉曾说,生态农业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既要避免一窝蜂抢着上、各种各的无序发展,又要避免走先发展后规划的老路。老城镇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从线到片,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推进。
”老城镇党委副书记王晓介绍,目前,老城镇已在冢子坪、马沟、黑龙泉、秧田、陈岭、穆山等3万余亩。
黑龙泉村的刘根太,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有常年生病的老人、正在上学的孩子,迫于生计,他曾挖过隧道、干过建筑、下过煤窑20亩荒坡,利用政府贴息,贷款2017年,他的杏李进入盛果期,当年就卖了“以前,这里全是土路,果子成熟了,全靠手推车、小拖拉机往外盘,费时费力。后来镇里给修了水泥路、铺设了浇水管网,你看,车子都能开到果园了。“黄金叶”,有滋有味地介绍,在驻村扶贫干部帮助下,他还在果林里套种花生、中药材等,短期就有收益,去年又养殖了“空白期“今年雨水好,再加上管理到位,我的杏李园下果14.7万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镇还要求中层以上干部,每人负责”负责党建工作的老城镇党委副书记宋亚航说。
”中线水源杏李公司技术员马大林感动地介绍,”采访中,马大林还含着眼泪讲了另一件事,……父子情虽深,可忠孝难两全呀“在去冬今春新栽植杏李时,镇长姚云亭也不分节假日,深入我们镇的村村落落,田间地头,检查督促栽植,他一个月磨破了三双鞋,体重瘦掉了八斤半。“拼命三郎“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推进、有机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老城镇已栽植杏李7000亩、竹木混交林1085户贫困家庭人均增收”翟成敬介绍,一个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生态老城雏形已现。
鸟语花香迎春到,花红柳绿满山岗。每年春夏之交,老城镇漫山遍野的杏李花、软籽石榴花竞相吐艳,引得游人如织。3月,中国?淅川首届赏花节在老城镇开幕;……“我们的杏李、软籽石榴,’的是丹江口水库的天然纯净水,”在活动仪式现场,翟成敬向全世界发出了邀请。
”、”。一时间,四海宾朋,云集老城。山上杏李山下果,引得游人不思归。”翟成敬说。
乡村游跑火,农家“每到春季、秋季,每逢五一、十一,家家爆满,每天都能收入大几千元。“桃园山庄”店老板陈永红很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
掀起”,山村富起来
10℃的低温下看护着丹江边的软籽石榴,一守就是五天五夜。寒潮过后,“受天气、市场、技术等因素制约,搞生态农业风险大,甚至是九死一生,但只要我们及时调研,做好风险研判,农业就一定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2019年夏季,他们种植的3000多块钱;贫困户石致富,5口人已安居在淅川县城附近的光明社区,老家种植的2019年夏只卖了7口人均在外地务工,家里3亩杏李,因为科学管护、精耕细作,9000多元。
同是3年树龄,管得好的亩效益大几千,管得差的不足千元。收成低了,果农的种植热情就不高,有的甚至宁愿抛荒……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跨越。在依靠”到迈向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如何实现有限土地的效用最大化,成为摆在中国农民面前的崭新课题。
思路决定出路。面对新的矛盾和问题,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径。现在,一场”,开始在老城镇酝酿了。
“诸葛亮会”在丹江口水库北岸的紫槐山下召开,来自老城镇的果农、技术员、镇村干部等近千人聚在政府大院。果农被干部奉为”:户均一份“村情民意调查问卷“林果产业发展调查摸底表“绿色通道”。
从“日出江花红胜火“月映丹江如玉盘7:3分成,即农户分得利润的30%。
‘托管”翟成敬说,村民赢了收入又赢生态,何乐而不为?
当晚,老城镇“红手印1978年18户农民在严立华家以”的方式秘密按下“小岗会议“饿肚子”,越过了”。
”翟成敬说,这种”的利益共享模式,得到了老城镇村民的一致认可。合作社投入放心,百姓受益高兴。
老城镇中线水源杏李公司技术员马大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杏李树一般6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平均栽植150至600元的投入,按照当前地头收购价每斤1亩杏李果园可以净收入3.3万元。
”马大林拍着胸膛说,老城”,可以让农村“我最骄傲的是,让老城的荒坡荒山绿起来、美起来,让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乡亲又重新爱上了这片土地,并从土地中找到了尊严,找到了满满的收获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