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3
荆紫关镇北街村村情概况
一、基本村情
荆紫关镇北街村位于荆紫关镇镇区,全村总面积约0.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3.66亩。北街村“三委”干部6人,党员42人,下辖8个村民小组,共420户1896人。我村建档立卡脱贫户48户198人,目前,村内还有监测户5户8人(陈玉洲户已于2020年12月取消监测),低保户户人,分散特困供养户人,残疾户人。脱贫攻坚期间,先后接受市、县组织的评估考核,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展情况
1、责任落实情况。北街村在2021年换届,组成了三委班子成员6人,帮扶人为镇政府人员12人。自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一来,北街村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认真学习领悟,思想上以习总书记和省委领导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为统领,组织上建好班子,带好队伍,统筹好村组干部和帮扶人两支队伍,发挥好村组干部主体作用和帮扶人的帮扶作用,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分工合作,有序推进;工作上贯彻落实好政策,精准帮扶,因户施策,防止返贫,落实好行业、产业帮扶政策,保证应享尽享,应纳尽纳,稳定脱贫,为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2、政策落实情况。对照每户情况,对照行业帮扶政策,协调落实到位,确保户不漏项,项不漏人,应享尽享。(1)产业政策:鼓励脱贫户种植油菜、芝麻、花生、中药材,养殖猪、羊、鸡等,让有产业的脱贫户均享受产业奖补政策,今年我村脱贫户及监测户发展油菜124亩、花生30.5亩、芝麻55亩、白芨20亩、中药材9.8亩;养殖鸡7000只、羊51只、猪4头,共申报44户享受到产业奖补,奖补金额91770元。(2)就业政策:鼓励在家的富裕劳动力,采取传、帮、带技术学习方式,在建筑框架、室内装修、企业流水线等方面劳务输出,增加家庭收入。同时通过以奖代补,实现贫困户增收,今年我村共申报47户47人享受到务工奖补,奖补金额47000元。按照“一户有一人就业”的要求,根据每户的实际情况,提供光伏公益性岗位,进行岗前培训,现有46户享受光伏公益性岗位收益,共发放光伏公益岗位工资9.49万元。有14人参与六大员公益性岗位,保洁员10人、护水员1人、水管员1人、护路员1人、文化协管员1人,人均月工资300元。(3)教育扶持方面:进一步排查全村困难学生上学情况,目前全村脱贫户中享受教育补贴47人,其中学前教育4人,小学13人,初中6人(1人送教上门),中职1人,高中11人,大专及本科生11人,研究生1人,有7人享受雨露计划补助,补助资金21000元。全村脱贫户中符合补贴条件的学生全部享受教育补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育全部得到保障。(4)医疗保障方面:全村脱贫户48户198人、监测户5户8人已全部参加合作医疗,每人每年享受城乡居民医疗补助80元。(五保户由政府全额补助)。全村医疗保险参保率在80%以上,脱贫户、监测户均得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5)社会保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水质保障饮水安全,县住建局住房鉴定保障住房安全。现有享受低保政策72户102人,享受特困供养8户9人,持证残疾人69人,镇级临时救助2人。
3、工作落实情况。一是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工作,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在每年集中排查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工作基础上,每月定时组织责任组成员和村组干部,按照行业部门推送预警名单,逐户进行研判,做到应纳尽纳。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全部使用于脱贫户和监测户到户类种植业和养殖业奖补。村级扶贫资产安排由专人管护,签订管护协议,责任明确到人。定期开展“两弘扬一争做”活动,智志双扶激发脱贫户和监测户的内生动力,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勤劳致富的理念。鼓励脱贫户引导转移就业,拓展收入渠道,使每户两业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持续增收10%左右。
4、巩固成果情况。我村完善控辍保学长效机制;防返贫监测机制;大力发展种植、养殖等优势产业,持续拓宽脱贫户收入渠道,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国家和省后评估反馈问题整改的基础上,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回头看”等各类问题整改工作,制定工作台账,整改方案,切实提升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工作成效。
为进一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村结合村情和区域优势积极谋划,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我村是古街的北入口,旅游业将成为我村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村党员干部的不懈努力下,我村大力鼓励脱贫户和一般农户在古街上开办特色旅游门店,切实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二是促进就业。在鼓励外出务工的同时,村委主动联系本村在外优秀人才,集思广益,共谋发展;引导其回村发展,为我村振兴发展出资出力,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群众收入。目前我村引进制衣厂和伞架加工作坊,并和企业沟通,优先录取脱贫户家庭的妇女务工,有效的缓解了因家庭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留守妇女务工问题。三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结合我村目前已经发展的种植产业,鼓励脱贫户继续种植中药材,如白芨、射干等。四是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上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核心支撑,务工和种植配套的产业基础,三线产业全覆盖。大力开展志智双扶,一方面,在帮扶过程中不仅注重产业扶贫等“硬”扶贫。另一方面,从提高贫困群众的信息、知识和技术方面“软”扶贫。从而实现人人有技能,家家有希望,户户有帮扶。激励贫困群众自食其力,劳动致富,凝聚脱贫攻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