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e:global.cfg_webname/}
    • 首页
    • 通知公告
    • 政务公开
    • 村务公开
    • 财务公开
    • 政民互动
    • 便民服务
    • 惠民扶贫
    • 惠农工程

所属栏目: 村务公开

村情概况

2024-03-12

张河村村情概况

张河村隶属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东距内邓高速渠首站3公里,西距南水北调中线渠首6公里,南邻南水北调总干渠,北邻335省道,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树木郁郁葱葱,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全村辖6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616户,2863人,耕地面积5386亩。村三委干部7人,党员78名。村三委班子健全,现有村集体经济20.9万元。张河村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所在地,保水质护运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确保一渠清水润京津,让沿线人民喝上甘甜的放心水,坚持以生态优化、绿色发展为统领,以水质保护为主线,走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一是产业带动模式。我们始终坚持“他无我有、他有我特、他特我精”的发展思路,采取党建引领,示范带动的模式,先后发展了鲜椒、青皮豆、南瓜等产业,最终确定了既生态又富民的软籽石榴产业。为确保企业稳得住、能发展、可带富,从土地流转、设施配套、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我们将全村5000亩土地,以每亩800元租金流转给河南仁和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突尼斯软籽石榴,并在2016年,将省委组织部给我村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160.8万元,入股到仁和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每年按13%分红获利20.9万元,奠定了同仁和康源公司长期合作的基础。

二是借地生财模式。在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和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实现土地收益“四金”叠加,即土地流转金每亩800元;返租倒包务工金每亩720元;石榴进入挂果期每斤石榴给承包户1元钱;实现了收益翻番,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在此基础上,我们以企业为平台,让村里的10户贫困户与公司签订了长期务工合同,让有劳动能力的人在基地返租承包土地,进行林下除草,确保每人每年3000元收入。去年我们又探索了一种扶贫模式—林下套种经济,实行林下套种南瓜、辣椒等低秆作物,变“输血”为“造血”。此举大大调动了贫困户的劳动致富积极性,解决了扶贫怎么扶,谁来扶的问题,做到了脱贫不返贫,持续稳定增收的好效果。

三是服务创收模式。积极探索“支部+协会”的发展模式,与本村的6个协会合作成立专业合作社,促进稳定增收。坚持“统筹规划,重点培养”的思路,积极争取镇党委和帮扶单位政策、技术、信息、资源、人才的支持,结合本村的致富能手、外出务工技术技能型人才、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及部分农户,由村委会牵头,整合本村的闲置公用设施及部分农户的闲置宅基地等,在本村兴建潜力大、市场前景良好的种植基地,努力培植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与公司达成协议,待石榴进入盛果期后企业按净利润的5%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力争实现村集体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是联村共建模式。按照“产业相连、资源相融、发展互促”原则,推进联村共建,统筹整合特色农业资源,实现产业抱团发展。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辐射带动周边三镇十六个村发展石榴种植2万多亩,解放2万余名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创业,给1200余名留守妇女和老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带动700余亩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示范引领全县发展6万多亩,为全镇全县生态扶贫和水质保护作出了应有贡献!

五、创建新型产业模式。为了增加村民在家门口务工收入,充分发挥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效益,在村建设皮具加工车间,可安排100-150人务工,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使移民产业和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走共同致富增收之路。同时张河村以村企共谋发展为主线,成立石榴专业合作社,年收入可达30万元以上。为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张河村建设了康康蔬菜专业合作社,辣椒加工烘干车间,可直接带动劳动力100多人,人均工资收入1500元以上,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

2023年10月招商引资苏州威尔顿制衣有限公司入驻我村,带动就业人数300人以上,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淅川考察时的殷殷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扬“三牛精神”,实干苦干加巧干开拓创新排万难,力争把张河村打造成渠首石榴庄园核心区,生态建设形象区,产业发展示范区,以农旅结合为方向,着力打造集种植加工,林果采摘,观光休闲、度假美食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努力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利用集体经济的组织优势,整合资源,集中用力,精准发力,努力实现规模换效益,让村民收入有新的增长,让村容村貌有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