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9
毛堂乡转移就业和产业扶持脱贫情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
毛堂乡位于淅川县西北部,北与西峡县相邻,总面积203平方公里,32个行政村,245个村民小组,2.86万人。全乡绝大部分为深山区,全乡耕地2万亩,林地面积18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50%。境内资源丰富,林木蓄积量居全县乡镇之首,近年来,我乡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坚持以“政府引导、培训基地化运作、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劳务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产业为目标,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着力发展了香菇种植、茶叶、土蜂养殖等特色产业。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我乡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离土离乡,向外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输出不仅大大缓解了人地矛盾,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对我乡这种传统农业区和欠发达地区来讲,这种离土离乡、向外输出的转移方式,是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现实而便捷的途径。距统计仅2016年一年,毛堂乡外出务工的收入就达到了4500万。二是离土不离乡,就地安置。相对于向外输出,依靠发展毛堂的本地经济,对毛堂本地老百姓进行产业扶持,扩大就业岗位。这种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式,不仅有效降低了外出务工的成本,而且减少了大规模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最重要的是契合了习总书记向全世界做出的“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的庄严承诺。根据目前安排,2017年毛堂乡计划脱贫贾营、纸坊沟、庙沟3个贫困村,计划脱贫毛堂村、牧园区高沟、曹庄、小泉沟、闫家沟等面上村,计划脱贫人口约1200人。要实现脱贫目标,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稳定增收,稳定脱贫,易地搬迁仅是解决了房屋安全问题,最核心的还是产业发展。我们将继续以老坟岗森雨香菇种植基地为依托,利用我乡传统的种植优势,大力发展香菇种植业,探索种植附加值较高的用中药材做辅料的药食两用型香菇。扶持发展香菇20万袋,力争带动发展香菇超过60万袋。努力探索特色扶贫产业发展。重点支持贾营村建设养蜂专业村,对贫困户进行养蜂扶持,每户养蜂达到20箱以上,支持庙沟村建设以大樱桃等林果为主的专业村,力争庙沟村大樱桃等林果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积极鼓励自主发展项目。畜牧养殖业方面按照先建后补原则,对发展规模达到基本要求的,猪10头以上,牛3头以上,羊20只以上,鸡1000只以上,鸭鹅300只以上的贫困户,在和其他增收项目不冲突的情况下,及时兑现奖补资金。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奖补是鼓励贫困户养殖种植并出售产生经济效益,对去年养3个牛,今年还是3个牛这样的贫困户,只扶持一次。另外对全县统一安排的光伏产业发展,我们也结合了乡情,适时推进。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当前的转移就业和产业扶持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缺乏劳动力。贫困户大多有发展产业的意愿,但因家庭成员年多是老年或残疾,没有力量去发展。
(二)自然环境较差。我乡占三分之二多的农户地处山区,其中有70%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
(三)外出就业环境不宽松,对毛堂乡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乡就业政策不统一,扶持就业政策不平等;近几年毛堂转移就业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其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以及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性。对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社会治理严重缺位,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不畅,有组织外出的比例比较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延缓了转移就业脱贫的进程。
(四)转移就业劳动者素质与市场需求不适应
据不完全统计,在毛堂转移就业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7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20%。虽然近几年毛堂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基本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如:运输、建筑小工、工业加工等劳动密集型,重体力、低报酬的行业。转移就业人员一年比一年多,收入一年比一年少。
四、建议与对策
(一)是落实组织,强化领导
成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组织机构。由人事劳动保障所负责具体办公,做到层层有人抓,块块有人管,事事有人办。各级有关部门按着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毛堂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大力发展本地经济,不断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安置的空间。发展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关键。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我镇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扩大辐射带动面,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本文转载自-]
(四)突出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务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迅速#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http://www.gkstk.com end#减少。我镇切实加强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拥有专业技能。2004年我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期,培训人数1350人,2005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期, 培训人数916人,向海南五指山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组织劳务输出13人,向深圳家政服务公司组织劳务输出24人。
(五)积极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城镇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我镇科学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和发展规划,坚持城镇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面升级。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限制性规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简化农民进城务工、落户的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
(六)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稳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果。目前,我镇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给进城务工农民以居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民工在子女上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为农民工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社会效果看:1、发展了效益农业。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后的农户又将田、山转承包,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也促进了经济林的联包开发运作,出现了一些效益农业大户。2、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许多农民在城务工,部分农民在镇上或城里购买或租赁住房,在城镇里生活,而且他们的示范作用又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这对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推进城乡统筹也是实实在在的。3、劳动力转移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农民从田头走向工厂,从农村走向城镇,从依赖土地走向自主选择就业,进一步开阔了视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