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4
荆紫关镇金家沟村
2020年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按照县委、县政府对扶贫工作的整体部署,结合我村实际,制定本计划。
荆紫关镇金家沟村位于荆紫关镇东北方向15公里处,辖12个村民小组,356户1489人,村两委班子4人,党员22人。全村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42亩,林地面积13320亩,该村产业是以传统农业、畜牧养殖以及中药材种植为主。
全村村民总户数356户1489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00户347人(包含稳定脱贫7户25人)。截至2019年底,全村已脱贫96户329人,其中2017年脱贫21户96人(包含稳定脱贫1户4人),2018年脱贫63户199人,2019年脱贫6户13人。目前剩余贫困户4户18人,均为低保贫困户(4户18人)。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和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扶贫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大力实施“五有”扶贫攻坚计划,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坚持农民为主体、社会参与。突出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政策引导支持的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强化政府责任,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鼓励先富帮后富,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2.坚持瞄准对象,精准扶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
3.坚持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
4.坚持项目建设,体制创新。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支撑作用。合理配置扶贫资源,突出问题导向,创新扶贫开发路径,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
实现剩余贫困群众脱贫,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趋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结构优化、密切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与全县基本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重点发展与扶贫关联度高、建档立卡贫困户能够广泛参与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和乡村旅游业。以全村剩余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发展薄壳核桃、杏李套种、中药材等种植业,养猪、养牛、养鸡为主的养殖业和以农业休闲为主的旅游业的农户增收产业项目,具体分六项:一是种植业项目:林果(包括薄壳核桃、杏李等)、中药材(包括白芨、黄姜、桔梗等);二是养殖业项目:养牛、养羊、养猪、家禽;三是扶贫车间项目:制鞋、编藤、制衣;四是光伏发电;五是农村电商。
依托荆紫关镇丰富农特产品资源和10多家快递物流及各村邮政服务网点,巩固现有商贸企业,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广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推进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建设农产品、商贸和大宗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加快电子商务与物流业融合发展,构建商贸流通发展新格局。
(三)推动行业扶贫,保障农民生活水平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村庄、产业、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总抓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乡村清洁工程,统筹推进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综合治理,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2020年我村将继续增加垃圾箱和垃圾桶数量,疏通排水系统,保障农民生活水平。
“三网”建设。2020年,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农村电网,依托省豫广网络的资源、资金和技术优势,实现贫困村“户户通电视、村村通宽带”;探索在人口聚集区建设基站,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到组到户。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重点争取教育资金支持,加强学校基础设施,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全面深化教育内涵,提升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科学发展、均衡发展。
以村级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工作的上档升级为切入点,构建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网络,形成农村新型服务体系,在农民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前提下,满足农民文化精神需求。加快构建和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全村五保、低保及无独立生活能力人员实现应保尽保,达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四、工作推进措施
建立工作专班,狠抓工作落实,开展精神扶贫,倡导劳动光荣。围绕解决好“扶志”问题,立足金家沟村实际,创新开展“弘扬‘移民精神’、‘好家风家训’、争做最美淅川人”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突出抓好推进评选和典型带动两项重点,掀起思想观念大提升热潮,选树最美儿媳、脱贫致富模范户、脱贫致富光荣户、助力脱贫先锋等先进典型,通过授牌表彰、颁发证书、制作版面、媒体宣传、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加强典型示范,强化精神引领,倡树文明新风,营造良好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