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4
黑龙泉村2020年工作计划
老城镇黑龙泉村位于老城镇政府2.3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辖 7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369户1370人,耕地面积1050亩,人均耕地 0.76亩,林地面积4075亩,人均3亩。村主要产业是花生、红薯、油菜、中药材(迷迭香、黄姜)种植、杏李种植、牛羊鸡鸭养殖。建档立卡贫困户 103户 412人,截止 2020 年9月,已脱贫 103户 412人,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 0,并于2016年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现有“两类人群” 2户8人,其中边缘易致贫1户4人(杨荣强),脱贫不稳定户1户4人(全保夫)。
一、坚持产业就业两手抓,力促脱贫质量提升
(一)聚焦“两业”增收,筑牢脱贫根基。大力发展“短中长”三线产业。一是短线抓短平快项目。坚持因地制宜,采取“菜单式”扶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成光伏电站一座 ,大力发展“农光互补”产业, 70户贫困户享受光伏差异分红,利用福森助力贷,带贫 28户,受益户年均增收3000元左右;特色种植增收,积极发展迷迭香、黄姜等中药材,全村种植中药材迷迭香150亩,预计受益户年均增收 2000元左右。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全村种植花生762亩,芝麻454亩,红薯125亩,油菜540亩,养牛10头,养羊16只,养鸡8500只,养鸭2250只,养鹅82只,人均增收3500元。就业增收,采取免费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安排公益岗位、实施务工奖补等办法,推动贫困劳动力有序输出,基本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全覆盖,有劳动力户,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全村青壮年贫困劳动力输出规模年均185人以上,务工奖补涉及96户,资金发放9.42万元,提供护林18、护水46、保洁4、护路3、水管员1、文化员1等“六员”公益岗位 73个。2020年,我们仍然坚持“短中长”三线产业发展思路不动摇,确保每个贫困户有2个以上叠加增收项目。二是中线抓林果业发展。大力发展杏李等经济林果,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目前全村林果面积达1130余亩,林下套种面积850亩,达到 75%左右,其中400余亩林果已进入盛果期,受益户年均可增收2000元以上。
(二)聚焦党建引领,激发动力活力。灵活多样开展党建活动,弘扬真善美,凝聚正能量,激发干群内生动力,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以“弘扬移民精神、弘扬好家风家训,争做最美淅川人”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鼓励贫困户克服等靠要思想,用辛勤劳动摘掉“穷帽”,把“两弘扬一争做”活动与光伏收益分配相结合,建立激励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倡树新风正气。通过开展清理村级财务、清理惠农项目、清理不合格党员,深化党务政务公开,让群众更“明白”,让干部更“清白”。
二、紧扣“三保障”底线,精准施策帮扶
坚持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主攻方向,通过精准施策,有效解决了“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吃水难”等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现实难题,确保贫困群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困有所济”。
(一)解决“住房难”。一是搬迁一批。全村对符合易地搬迁条件的8户贫困户,集中安置在县城光明、向阳社区,老城集镇集中安置点。二是改造一批。对不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或不愿搬迁的危房贫困户,综合利用危房改造等政策,改善居住条件。先后对30户的危房进行了C(22户)、D(8户)级改造。三是修缮一批。落实“七改一增”“四整治”等项目,因户施策,集中改善贫困户的居住环境;定期开展户容户貌评比工作,引导贫困群众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贫困户的户容户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二)解决“看病难”。一是着眼“看得起病”,动态掌握贫困户参保情况,为贫困户减免新农合缴费费用,每年每人60元,确保贫困群众参保“一个不漏、一个不少”,切实减轻就医负担。二是着眼“看得好病”,重大疾病通过“村医排查、镇卫生院访视、县医院集中救治”三级救治体系,救治率达到100%。对慢性病群众与县、镇卫生院联系,即时鉴定,即时用药,全村已办理慢性病卡125个,为7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办理了慢性病卡,每月慢性病门诊报销比例达95%以上。签约医生上门一对一为贫困群众服务,让家庭医生成为贫困户健康的“守门人”。三是着眼“看得上病”,累计投入近8万元,对村级卫生室进行升级改造,全面配齐诊疗设备;有1名合格的村医坐诊。
(三)解决“上学难”。全村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全部享受学前教育幼儿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营养膳食补助、普通高中免学杂费、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国家助学金(普通高中、中职、本专科、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本专科、研究生)、雨露计划(中高职),确保应享尽享。争取县团委、总工会和慈善总会的“圆梦行动”“晨曦计划”“金秋助学”等项目,帮助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问题,全村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
(四)解决“吃水难”。全村申请项目资金打深水井 2 眼,集中供水工程通户率达到100%,并动态做水质检测,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三、克服疫情影响,抓好脱贫攻坚
2020年以来,我们坚持战“疫”战贫两手抓、两不误,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扎实做好问题整改。对标对表2019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反馈问题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题,我村积极排查,举一反三,所有问题全部整改落实到位。为巩固整改成效,组织帮扶责任人,深入分包贫困户家中,扎实开展以“宣讲一次政策、化解一起矛盾、办好一件实事、打扫一次庭院、组织一次餐叙”为主要内容的帮扶工作“五个一”活动,掌握群众诉求、提升整改质量;扎实开展走访排查活动,对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全覆盖走访排查,进一步宣传扶贫政策、了解群众诉求、夯实工作基础,确保各类问题真改实改、质量达标、群众认可。
(二)扎实做好就业和产业发展。一是对有意愿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输出地与输入地对接工作,开展“点对点、一站式”服务,统一组织到晨光文具、内乡牧原等企业务工,帮助返乡农民工尽快返程就业,全村贫困劳动力185人已实现健康就业。二是对一部分留村的弱或半劳动力,帮助他们选好就业门路,积极提供公益岗位,已有73人在公益岗位就业。三是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加强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农药、化肥等问题,及时管理果园,拉枝修剪,搞好林下套种。
(三)做好两类人群(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监测工作。以家庭为单位,将具有潜在返贫致贫风险的的已脱贫但不稳定户(脱贫不稳定户)和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非贫困户,特别是因病、因学、因灾、因残等开支较大、存在致贫风险的非贫困户,严格执行“村级初选、乡镇审核、县级确定、信息录入”四道程序,精准确定监测对象,确定边缘易致贫1户 4人,脱贫不稳定户1户 4人。同时从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兜底保障、临时救助、综合施策、扶志扶智等方面,确保监测对象帮扶政策应享尽享、落实到位。
(四)加大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力度。搬迁是手段,持续脱贫和致富才是目的,针对不同类型家庭开展技能培训、劳务协作等就业帮扶措施,同时,通过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倾斜,鼓励有条件的搬迁户自我发展和创业发展。
(五)积极筹备脱贫攻坚普查。村级脱贫责任组严格按照普查程序在摸清村情基础上,及时组建三支队伍,规划好普查路线,培养好户明白人,做好后勤保障,保证了脱贫攻坚普查调查员不走弯路,户明白人懂政策。确保组织保障高效、工作配合有力,为国家普查现场登记创优工作环境。
四、扎实做好建档立卡数据质量及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
按照数据信息“真实准确、逻辑一致”的工作要求,认真组织村两委、帮扶责任人入户逐户逐人核实核准基础信息、帮扶措施,并与民政、水利、住建等相关职能部门联网联动,比对相关政策享受情况,确保我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准确无误。及时核准人口增减信息和村、自然村基本信息,共核准纠正基础信息248条,确保我村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扎实准确,确保“帐实相符、帐帐相符”。
五、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对照脱贫攻坚工作要求,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疫情影响尚未彻底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对扶贫产业、就业带来较大冲击,尽管我们积极应对,但部分群众收入增速减缓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二是后续发展压力较大。我村环丹江口水库,生态环保要求高,发展路径窄,一些地域特色项目想上而上不了,影响群众增收,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压力较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积极向上级汇报,着力予以解决。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高质量完成脱贫收官工作任务,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全国一道步入全面小康。
一是突出稳定增收这一核心,做到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工作标准不降,筑牢返贫防线,把产业、就业作为增收主渠道,发挥两项奖补政策激励作用,千方百计提高贫困群众收入。增强帮扶针对性,确保不再新增致贫(返贫)人口。二是全面落实政策。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综合保障,做到动态管理,确保“应保尽保、应享尽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