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2
上级在谋划部署方面,我县根据中央和省市精神,研究出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意见、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指导意见等纲领性文件,产业奖补、林果产业管理补助、务工奖补、危房改造等政策性文件,扶贫资产管理、资产管护及收益分配、资产确权、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性文件,以及健全防止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细则、优化乡村振兴干部包户帮扶工作意见等长效机制文件,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指导和遵循。
推进落实方面,针对“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巩固、脱贫户“双业”帮扶、防返贫监测帮扶、公益岗管理、扶贫资产管理等工作,坚持每月开展一次集中调研活动,及时掌握基层动态,高效推动工作落实;坚持先拿调研方案集中培训,确保各乡镇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坚持每季度召开推进会,每半年召开奖惩会,工作力度比以往更大、工作标准比往年更高,全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成效也更加突出。
对于基层来讲,县级政策明晰、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每个月的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标准有模板可参考,在推动工作中能更加精准的发力,有效的保障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4.请谈谈巩固期与攻坚期比,上级部门政策措施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变化比较大?这些变化对基层工作和农户特别是脱贫户、监测对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上级在保证各项政策稳定延续的情况下,进一步做了优化调整,受益对象从脱贫人口向低收入人群延伸。调整变化较大的政策主要有:一是资金政策。2021年至2023年,继续实行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政策。二是土地政策。过渡期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收益,主要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这样就为地方的发展预留下了发展的空间,避免了要发展没处建设的问题,基层的可操作性强,对今后的发展很有前瞻性。三是产业政策。2022年,我县投入产业发展占财政整合涉农总资金的55%,优先用于产业项目,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完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四是奖补政策。产业、务工奖补政策向监测对象等农村低收入群体适当拓展延伸;同时,实施连续三年的林果产业奖补政策,对已经成园的柑桔、黄金梨等6类特色林果的种植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按照“每亩补助金额不超过400元”的标准,根据管理精细化程度,实施差异化奖补,目的在于激发农户内生动力,推动林果产业提质增效。连续三年的林果奖补政策,是过渡期内发展壮大产业的一项有效措施,可操作性很强;同时,它瞄准的是5年以后、乃至更长远的将来,很有前瞻性;同时,它谋划的又是乡村振兴五大振兴中的最重要的产业振兴,很有全局性。五是行业政策。由过去对准脱贫户实施的政策,逐步向监测对象等农村低收入群体适当拓展延伸。如,危房改造政策方面,改造对象逐步向监测对象等农村低收入群体适当拓展延伸;金融政策方面,对符合条件且有贷款意愿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应贷尽贷;保险政策方面,为监测户购买防返贫保险。六是帮扶政策。监测户由公职人员帮扶,原有脱贫户帮扶人继续帮扶,确保帮扶措施不降,力度不减。
对于基层的影响方面,这些政策调整变化更加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更便于基层把握和操作,由攻坚期内的一户户、一项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等基础问题到巩固拓展提升脱贫质量,由农户单打独斗到龙头大户带动,由松散带动发展到建立紧密联结机制融入发展的转变,有利于长远发展,对巩固脱贫成果的影响和风险较小。
对于脱贫户和监测户来讲,行业政策的延续和延伸是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保障;产业政策的优化调整,旨在逐步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由“特惠”到“普惠”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农户发展致富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培育农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产业发展习惯,是实现乡村产业持续振兴的坚强保障。
5.请结合本地实际分析发生规模性返贫存在的风险点,为防止返贫致贫重点采取了哪些措施?在防止因灾因疫返贫致贫方面,重点做了哪些方面工作?灾后恢复重建推进落实情况如何?
答:从当前全镇实际情况看,仓房镇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出现规模性返贫,主要风险因素有两点:一是不可抗力自然灾害;二是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①建立常态化排查机制。每月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对照县级大数据比对反馈的“医疗支出较大户”和“临时救助较高户”名单,进行动态排查;每半年对所有农户进行全面排查;每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后,第一时间开展灾情排查,确保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困难群体应纳尽纳。
②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对因突发灾祸纳入监测的对象,通过政福保、政康保和临时救助、救济等社会保障措施,优先解决急难问题;建立公职人员帮扶制度,精准落实医疗、教育、保险、金融、社会保障等各项帮扶政策;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利用产业奖补政策鼓励发展艾草、红薯等短平快产业,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有贷款意愿的落实小额贴息贷款政策;对有就业需求的,利用务工奖补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利用雨露计划鼓励参加短期技能培训,无法外出的有劳动力监测人员安排公益岗位等方式,强化就业帮扶。目前,全镇73户230名“三类人群”全部落实2项以上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22户87人全部消除致贫返贫风险。
6.请介绍一下本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保障方面还有什么问题?计划或者已经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整改提升?效果怎么样?
答:义务教育方面,定期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辍学排查工作,持续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免书费、免学杂费、寄宿生补贴),建立了完善的控辍保学机制,目前我镇没有义务教育方面的问题。
基本医疗方面,存在外地就医没有享受到医疗救助和政康保(第四次报销)的情况,针对此项问题,县级专门作出安排,结合县级反馈疑似名单,由镇村两级全面排查,收集齐患者的身份证、银行卡、病例、诊断证明和报销票据统一到医保局审核办理,最大限度的减轻了脱贫人口医疗费用负担。
饮水安全保障方面,我镇7个村位于丹江口水库沿岸,其余山区村山泉水资源丰富,水利设施配套相对完善,水质检测每年定期鉴定,就算偶发水管损坏或水源减少,镇水利站也会立刻组织人员、车辆检修或送水。
我镇每月利用帮扶日组织帮扶人入户开展“五个一”工作,发现义务教育辍学问题,中心学校立刻组织老师上门劝学、送教;发现住房安全问题,村镇部门立刻联系县级鉴定公司上门鉴定,应改尽改;发现因病导致家庭发生临时困难的,利用政福保、临时救助等保障措施解决其临时性难题;发现饮水问题,水利站立刻组织人员排查修复到位。通过一系列常态化的监测,我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工作持续巩固提升。
7.请介绍一下本地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小额信贷等方面的现状,带动群众增收效果怎么样?利益联结协议到期的,有没有优化调整或延期展期情况?
答:①短线产业保基本 艾草产业具有易栽易活,劳力低要求、技术无门槛,成本低、无风险,当年种植、当年收益,一次种植、长年见效,同时具备短、中、长三线产业的特点。艾草产业,500多户脱贫户,3200余亩,对户覆盖率达50%以上,户年均收益6000元以上。同时,依托项目资金建成了跨仓房、周庄两村建立羊肚菌产业示范基地、总投资450余万元、占地近100亩的智能大棚67座,种植面积约80亩。年产鲜菌4000斤以上,收益将超过200万元。采用“先实验、再完善、再推广”的发展模式带动群众致富。
②中线产业抓提升 柑桔是库周村传统的主导产业,同时具有中线、长线产业的特点。全镇库周7个村已发展近30年约3万余亩,户均5亩以上,10年树龄以上的成园每亩年净收益5000元左右,是广大群众稳定的致富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柑桔产业在仓房已形成规模,有了成熟的管理技术、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是一项可保障群众长期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自脱贫攻坚以来,全镇共有260多户脱贫户发展柑桔种植,对户覆盖率30%,户均6亩以上,年收益超过20000元。同时,我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湖北八方客公司建立果冻橙、葡萄柚新品种嫁接改良基地,主要依托华中农大谢宗周教授技术团队科技支持,总面积1000余亩,辐射磊山、王井、党子口、杨湾和胡坡五个村。建成了占地20余亩的育苗基地,现有幼苗10万余株。并配套了水肥一体化、保鲜库、交易市场等设施,形成了从柑桔品种培育到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目前,已嫁接、改良400余亩,盛果期亩均产值可达3万元以上,超过原品种的5倍。预计在5-8年内仓房镇柑桔产值将达到5亿元。
③长线产业抓突破 我镇坐拥香严寺和坐禅谷两大景区,旅游产业是我镇富民强镇的长线产业。近年来,我们坚持“全镇景区化,景区全域化”布局,以“全域旅游示范镇”为抓手,持续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发展,让脱贫户在产业链条上精准受益,以旅游引领扶贫。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扶持脱贫户从事农家乐经营、旅游产品销售、旅游景区务工,实现持续增收。攻坚期内,我镇的农家乐从20余家发展到158家,床位增至3000余张,游客接待水平逐年提升。其中,脱贫户发展农家乐46户,户均年收益超过30000元。
专业合作社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南阳艾尔康公司,成立艾草种植合作社,免费发放艾根,高于市场价收购,引导全镇群众种植艾草7000余亩,其中500余户贫困户种植3200余亩,户均年收益超过3000元。依托柑桔扶贫车间成立了淅川县荣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镇范围内收购柑桔700余万斤,价值超过600万元,同时在每年柑桔剪枝、打药、施肥和采摘收购的时候,可吸纳脱贫户近百人在果园和扶贫车间就业,使户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
扶贫车间方面:侯家坡村柑桔扶贫车间总面积1500㎡,投入资金近150万元。通过两种模式实施带贫,一是保底收购,以市场价负责收购脱贫户所种植的柑桔,保证销售渠道畅通,同时借力县级商务部门支持农产品收购大户奖补政策加大奖补力度,2021年扶贫车间收购柑桔700余万斤,总计值超过600万元。二是务工就业,在每年柑桔剪枝、打药、施肥和采摘收购的时候,可吸纳脱贫户近百人在果园和扶贫车间就业,使户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非柑桔成熟季节,利用桔子剪下的枝条烧成桔子小灰,在车间制作桔香灰蛋,产品供不应求,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
公益岗位方面:全镇共有公益岗位1080个,其中县级公益岗位433个(六大员公益岗:按照行业部门公益岗管理办法每季度进行绩效考核,按照300-400元/月的标准,差异化发放工资),村级光伏保洁员647个(光伏收益开发的村级保洁员公益岗位,负责本户户容户貌和门前道路卫生,按照村光伏保洁员管理办法,每季度开展绩效考评,按照好中差的标准,每季度差异化发放600/500/400元的工作)。
在公益岗管理方面:一是坚持动态管理。开展公益性岗位专项整治,将不发挥作用、顶岗、空岗的公益岗一律取消。2021年,因岗位人员外出务工核减12人,因人员返乡申请新增53人、因个人身体原因不再适应公益岗的更换人员28人。二是完善管理制度。修订完善了《仓房镇公益岗位管理考核办法》,明确公益岗位管理主体、管理办法、督导形式等,规范公益岗位管理,提升岗位实效。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做好岗前培训,提升公益性岗位人员的服务能力和业务素质;做好政策宣传,明确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岗位、职责、要求等,确保职责明晰、人岗相适。四是强化监督管理。明确将每周一作为“环境卫生日”,所有公益岗位齐上阵,集中对分包路段、河段进行集中清扫,镇村两级全程巡回监督,确保公益岗位发挥实效。
小额信贷方面,对有贷款意愿发展产业的278户农户实施了小额贴息贷款,户贷率33%,没有逾期不还的情况。通过小额信贷的帮扶,脱贫户当年发展短平快产业户均增收超过4000元。
8.请谈一谈在村级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目前有没有进行整改提升?效果怎么样?
答:通过攻坚期内各类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目前我镇12个行政村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达到了国家基本要求。
但是作为旅游乡镇,目前我镇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与同类型乡镇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今年以来,我镇利用县级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亚行资金、财政局美丽乡村项目资金和发改委以工代赈项目资金重点对以磨沟为重点的旅游通道沿线村的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提升,进一步提升集镇和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品味,力争在3年内把仓房镇打造成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游客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