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
豫西南边陲,丹江水蜿蜒。
淅川县荆紫关镇,豫、陕、鄂三省交界处,一条五里长的明清古街静卧其间。暮色四合,青石板上脚步声声,两侧徽派建筑马头墙巍然,木雕窗棂暗藏时光。穿行其中,仿佛时间也慢了下来。
在这条街上,总能看到一个身影:中等身材,手里拿着一串钥匙,声音洪亮,笑声爽朗。他是张军,荆紫关古镇的“编外守护人”——一个用十七年时间,把一条被荒草淹没的古街,变成豫鄂陕三省闪亮的文旅名片的普通农民。
从庄稼汉到“守街人”
一锹一铲清出五里风华
2008年之前,张军还只是80公里外毛堂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中世代务农,从没想过会与文物打交道。那一年,他的哥哥张玉担任荆紫关文管所所长。古街刚刚完成初步修复,遗留问题成堆:建筑垃圾堆积、荒草比人还高……因为地处偏远、待遇低,县里迟迟派不来人。哥哥的一句“你来帮帮我”,把张军从农田喊到了古街。
“我当时真傻眼了。”张军站在如今已是青石整洁、屋舍俨然的街口,回忆初来的场景,“山陕会馆里荒草一人多高,垃圾堆得像小山,房顶漏雨、梁柱蛀蚀,老百姓还在院子里私自搭棚养猪。”
没有编制,没有工资,纯粹是给哥哥帮忙。但这个农民出身的中年汉子,挽起袖子就干了起来。他借来三轮车,一车一车清运垃圾;拔除荒草,协调通水通电;没有文物保护经验,他就自己翻书、找人问,一点一点“啃”下这块硬骨头。
“最开始有人说我傻,说这不关我的事。但看着这些老建筑破败成那样,我心里不是滋味。”张军说。他站在垃圾堆旁指挥清运,一站就是一天。街坊们从最初往垃圾堆上继续倒杂物,到后来默默拿起铁锹帮他一起干。“人心都是肉长的,你真心为这条街,大家看得见。”
几个月后,古街渐渐露出原本的容貌:青砖灰瓦、飞檐雕花,石板路蜿蜒向前。张军站在这条被重新“打捞”出来的老街上,突然觉得,“我可能离不开了”。
从“看门人”到“活字典”
一砖一瓦读出文化密码
清理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读懂”这条街,如何在日常守护中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
荆紫关古街现存明清建筑群包括山陕会馆、平浪宫、禹王宫等数十处文物点,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商业、军事和文化记忆。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张军,开始自学历史、建筑和方志文献,不仅是要“看住”它们,更是要“读懂”它们背后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脉络。
他最有成就感的是“破解”了山陕会馆石鱼缸上的“渔樵耕读”石刻。“正面刻的是樵、耕、读,偏偏没有‘渔’。我想了很久都不明白。”他说。直到有一天,他盯着鱼缸发呆,突然灵光一闪:“鱼缸本身就是‘渔’啊!水中有鱼,何必再刻?”这个发现让他兴奋得一夜没睡,“中华文化的含蓄和深刻,就在这些细节里。”
从此,他像是着了魔。白天巡查街道,晚上挑灯翻书。每一块砖雕、每一幅木刻,他都反复琢磨,找人请教,甚至自费去山西、陕西看类似的古建筑。渐渐地,他成了镇上最懂这条街的人,也让沉默的文物“开口说话”,让尘封的历史重新“活”了起来。
“平浪宫是船帮建的,寓意风平浪静;山陕会馆的戏台藻井有扩音效果,不用麦克风也能声贯全场;这块界石是三省分界的原物……”如今的他讲解起来如数家珍,语气中洋溢着自豪。
因为精通三省历史与文化,陕西商南、湖北郧县等地有领导来考察,也常请他去作讲解。年底时,三地文化部门都会给他象征性的红包,他成了镇上唯一一个领三省“工资”的人。“钱不多,但我觉得,这是对我最大的认可。”张军笑着说。
在他看来,保护好古街,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传承好这些文化密码,就是在续写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而传播好这些故事,则是让更多人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与深远。
从守护者到传承者
一针一线织出古街新生
让张军最引以为荣的,还是2010年他推动建成荆紫关民俗博物馆。
去老乡家串门时,他看到诸如手工织布机、马车之类的稀罕玩意儿闲置着,就高价把它们收集过来,放在山陕会馆内。2010年夏,时任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到荆紫关调研,看到张军收藏的文物,十分赞赏,当即表示要协调资金,建荆紫关民俗博物馆,同年冬,博物馆专项资金批复。如今,在张军的努力下,散落民间的400多件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成为研究当地历史变迁的重要依据。“这些东西不是冷冰冰的文物,是我们祖辈的生活。”张军说。
保护文物不易,更难的是“保护生活”。
古街上住的都是老百姓,房屋年久失修,年轻人要结婚,老人要居住,不可避免地想要拆旧建新。“你不能光讲大道理,说这是文物不能动,得替人家想想实际困难。”张军说。
他开始“多管闲事”:谁家房子漏雨,他帮忙申请维修资金;谁家孩子找工作,他托人打听机会;街上老人做草编、织布,他建议做成旅游产品卖钱。“你得让老百姓从保护中得到实惠,他们才会真心支持你。”
此外,张军也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2014年后,古街上的民居修复也争取到了文物专项资金,从此,古街上再没有乱拆乱建现象。
“老房子才能吸引客人,现在来古街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张馆长建议我们老两口闲了做点神仙叶凉粉,编点小手工,现在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元呢!”杨凤仙老人坐在山陕会馆山墙下,她手中的彩线飞舞,脸上的笑容温暖如初阳。
“游客是金凤凰,提升景点品位和服务水平就是在栽梧桐树。”看着古街有模有样,张军建议当地群众把传统的草编工艺拾起来,做成特色旅游产品卖给游客。
如今走在荆紫关古街上,明清建筑风貌统一,民宿、茶馆、手工作坊悄然兴起,游客络绎不绝。在张军的守护下,这条浓缩了一个时代繁华的地方步步成新景,没落的商业古道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记者手记
十七年,张军从“庄稼汉”变成“土专家”,从“临时工”成为街坊口中的“张馆长”。没有编制,没有职称,他却用一个人的坚持,唤醒了一条街的生命。
我们问他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他搓着手笑:“可能就是喜欢吧。喜欢听石头说话,喜欢看老人编草鞋,喜欢游客说‘这地方真中’。”
他站在山陕会馆的石阶上,夕阳穿过檐角,落在他微白的鬓角上。身后是静默了三百年的老建筑,面前是鲜活的人间烟火。那一刻我突然明白:
所谓守护,不是把历史锁进橱窗,而是让它在生活中继续呼吸。而张军,就是那个让古街一直呼吸的人。